“农民‘被城镇化’是绝对不可取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城镇化的最高目标。”“高质量的城镇化才有吸引力,有产业作支撑的城市化才能走得更远。”这是几位县级市市委书记的心得。城镇化建设热潮渐起,如何避免建设中的无序发展、千人一面、城镇空心化、资源浪费等现象,如何脱离政府热衷、百姓不买账,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真正让农民过上城里人日子,成为各县(市)一把手们的理智考量,也成为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生动实践。 提到城镇化,不能忽略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大背景——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已经实施10年,辽宁在加快迈向全面振兴的征程上,创造了发展的“黄金十年”。这10年,辽宁坚持工农互动,促进城乡联手,加强产城结合,开创了体现辽宁特色的新型农村城镇化历史进程。 回眸这“黄金十年”,县域经济的异军突起无疑是一大亮点,由过去全省经济发展的“短板”,进化为支撑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在这一进化过程中,农村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又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本报选取灯塔、东港、海城和瓦房店这4个基础较好且有代表性的县级市,对其进行了采访和底层调查,通过对比分析、思路探索和经验总结,以求给全省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一、发展状况和主要做法 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这是辽宁走向全面振兴的题中之义。农村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是衡量老工业基地振兴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反过来,农村城镇化建设也是推动和促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以城镇化促进产业、资金、技术、人口等要素的集聚,进而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不断做大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灯塔、东港、海城和瓦房店四市所走过的10年振兴路,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我省经济总量最大的县级市瓦房店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县。近3年来,瓦房店市把产业、城镇、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以城镇化拉动产业集聚,拉动现代农业发展,由此培育一批经济发达、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工业重镇、旅游名镇、商贸强镇、都市型农业大镇。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前相比,瓦房店县域经济实现了大发展。 2003年至2012年,瓦房店地区生产总值从126亿元增至957.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4.87亿元增至64.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30.3亿元增至440.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142元增至2.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571元增至1.37万元。 瓦房店主要经济指标10年翻倍地增长,反映的是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对辽宁县域经济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所产生的巨大效应。这效应不仅释放在瓦房店,也释放在海城、东港和灯塔。 从地区生产总值看,2003年至2012年,海城从214亿元增至803亿元,东港从100.2亿元增至474.9亿元,灯塔从52.23亿元增至225.87亿元。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看,2003年至2012年,海城从3.6亿元增至36亿元,东港从2.4亿元增至30亿元,灯塔从1.45亿元增至25.31亿元。 从城镇化率看,海城2003年城镇化率52.8%,2012年达到65%;灯塔城镇化率从2003年的22.1%,提高到2012年的43.5%,10年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2012年,瓦房店城镇化率达到48.88%,东港城镇化率47%,较10年前也都实现较大提高。 过去的10年,四市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四市紧紧抓住了东北振兴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探索和总结出了卓有成效的做法。 瓦房店、海城、东港和灯塔四市以人的城镇化为目标,从城镇化建设的“第一道工序”——规划设计开始,通过采取园区开发、政策调整、财政支持、土地置换、养老安置、就业保障、社区文化等多种做法,加快推进城镇化。 灯塔市特别重视规划先行,他们近3年在规划上就投入了1700多万元,先后聘请省内外知名规划机构编制了灯塔新城和佟二堡新城总体规划、控详规划、水系绿地等专项规划以及新城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规划框架体系,使以人为本的城乡统筹发展有章可循。 因城镇化基础较好、城镇化率较高,海城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区分城中村、城边村和边远村,因地制宜、整村推进,从政策层面有效保障了失地农民进城后的生活,既整理出了建设用地,又维护了农民的整体利益。城镇化既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又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双赢”。 瓦房店的城镇化特别注重制度保障,特别是着重改善了农民工进城的发展环境,在为农民工提供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实现农民工就业创业、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医疗、住房租购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二、主要经验和基本特色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10年,瓦房店、海城、东港和灯塔四市农村城镇化建设成果显著,也积累了经验,形成了特色。 这10年,四市的显著变化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更加注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10年前,海城的城镇化率就已超过50%,城镇化程度已经很高。从2011年开始,海城开始探索新型城镇化即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着力在质量上下功夫。他们认为,过去农村城镇化更多地表现为“物理变化”,现在他们要追求农村城镇化的“化学变化”。 所谓“化学变化”,其核心是让进城农民自己能够“造血”,自己能够创造财富,而不是简单的“归大堆”。海城还创造和总结出了二台子社区整体城镇化的经验——由政府引导,给集体组织创造经营性资产,用经营性资产创造财富,通过进城农民持股的形式分红,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瓦房店、海城、东港和灯塔四市既创造了很多共有的经验,像坚持统筹规划、坚持产城一体、坚持工业带动,又突出了本地特色,充分发挥出了自身优势,使城镇化始终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行。 为支撑城镇化、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产城一体、工业带动是四市共同实践出的经验,产业支撑最为各地看重。 在工业基础较好的瓦房店,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被确定为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他们确定了“一城三轴八镇”规划,其中的太平湾临港新城,通过建3亿吨大港,实施港产城联动,发展临港产业,支撑新城建设。如今,像大连机床等重点工业企业均向瓦房店转移。 而没有资源优势的东港,则利用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利好,借助港口优势,没有资源去创造资源,发展起了再生资源产业集群,已经被国家商务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成为东港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产业。 支撑灯塔新城的工业铝材产业集群不仅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还将创造出6000多个就业机会,有力地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而佟二堡新城的皮装裘皮产业集群,已形成了集养殖、硝染、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皮装裘皮产业链条,皮装裘皮生产加工企业达到800家,专营市场12处,2012年市场交易额350亿元,使城镇化有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海城市也提出,每一个城镇化区域都必须有一两个主导产业支撑,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进城农民自选,农民进城才会更加自愿,更有积极性。 以人为本,坚持产城一体和工业带动,瓦房店、海城、东港和灯塔四市的这些基本经验,对全省县域城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在探索出这些经验的进程中,瓦房店、海城、东港和灯塔四市的新型城镇化也形成了基本特色: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产城结合的特色城镇化、工业牵引的动力城镇化、城乡一体的区域城镇化、重点示范的集约城镇化、梯次布局的渐进城镇化、城市标准的质量城镇化、绿色环保的生态城镇化、顶层设计的持续城镇化。 四市的城镇化特色还体现在集约式发展上,农民从分散居住占用大量宅基地到集中上楼,实现“人心”聚居;“先进”示范,选择条件好基础好的乡镇先行一步,梯次布局渐进城镇化,不搞“大帮哄”;注重完善生态功能,加强绿化环保;丰富文化内涵,促进新进城人员与原住人员的深度融合,避免“两层皮”;规划设计注重长远,充分体现“顶层设计”的功效。集约、渐进、质量、生态、持续,这些城镇化特色,都深刻地打上了科学发展的烙印。 因地制宜、注重特色、梯次推进、保证质量,这是四市新型城镇化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新闻启示和调查建议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尺。农村城镇化被寄予厚望,承载着人们追求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10年来,瓦房店、海城、东港和灯塔四市新型城镇化实践,既实现了城镇化率的大幅度提高,促进了人员、资金、技术和资源等要素集聚,让更多的农民过上了城市生活,又创造和形成了内涵较为丰富的城镇化理念、路径和经验,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伟大实践。解决好“三农”问题,打破“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这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必答题”。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这道难题的根本途径,新型城镇化就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效载体、有力抓手,一场深刻改变农业形态、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的伟大实践。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措施。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居民不断减少,城镇居民不断增加,既可以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又可以带动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规模和水平,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广阔的机遇、空间和载体。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迫切需要我们把目光更多地转向国内,找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支撑力量和新的动力引擎,这就是新型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提升民族整体素质的战略工程。农民进城的过程,是改变思想观念、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的过程,是接受城市文明洗礼、城市文化熏陶和城市生活氛围影响的过程,是全面提升民族整体素质的过程。 通过对四市新型城镇化实践的调查,结合辽宁实际,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发挥工业优势带动农村城镇化发展。辽宁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工业底蕴深,通过产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员等向县域梯次转移,促进工业要素向农村城镇化区域集聚,用足用好辽宁的工业优势,带动全省城镇化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抓好规划设计提升农村城镇化标准。每一个层次都有与之相匹配的“顶层设计”,大到一省、一市,小到一县一镇的城镇化,都需要做好规划设计,为城镇化建设确定一个总框架,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随意性建设,这样城镇化才能走得更远,也更有质量。 做强优势产业支撑农村城镇化建设。产业是城市的“骨架”,产城结合相互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循环,共同发展。做强优势产业,有利于形成吸引生产和生活要素的“洼地”,这样也就有了人员的集聚,有了“人气”,城镇化随之兴起。 改革创新为农村城镇化提供政策保障。城镇化离不开改革创新,为城镇化扫除前进路上的障碍,需要在土地、户籍、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把实施效果好的比较成熟的探索和做法政策化、常态化,同时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既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也为冲破城镇化过程中的种种“壁垒”提供精神动力。 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农村城镇化目标。城市是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最集中的载体,城镇化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更多的人享受文明成果,享受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服务。以人为本确立城镇化目标,无论从过程中还是结果上,都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以农民的实际收益作为城镇化的终极评判。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具有独特的工业产业优势,可以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让新型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和谐幸福的强大引擎和有效载体,加快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充分发挥工业产业优势在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支撑作用,辽宁应当有所作为,也一定能有所作为。 |
"诗颂中华凤鸣盛京"第三届中国诗歌春晚盛京分会场晚会,今晚10时
元夜再迎锦绣天。元宵佳节,在棋盘山盛京灯会,在北市场皇寺庙会
12月22日,重庆南岸区峡口110千伏变电站内,技术人员展示两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