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不是家”,大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兆文忠始终这么认为。 为此,他利用1989年和1994年两次公派留学美国的机会学习相关的理论与方法,之后放弃了获得美国绿卡的机会,学成之后毅然选择回国,无怨无悔地继续为辽宁科技振兴做出贡献。 近日,兆文忠荣获“辽宁好人.最美振兴发展带头人”荣誉称号。 兆文忠在著名焊接结构大师、美籍华人董平沙教授支持下,第一个将其理论用于包括高速动车组在内的轨道车辆焊接结构疲劳失效的治理,使我国该领域的技术高度与国际一流水平并行比肩。 两年前,70岁高龄的兆文忠主动开拓了“载荷反求”研究方向,这一方向事关我国高铁结构服役健康监测,意义重大。 学生们劝他,已经年逾古稀,应该多考虑颐养天年,可兆文忠说:“只要铁路事业还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要继续开辟新方向,学习新知识,破解新难题”。 多年前,国内某车辆工厂研制的380吨液压钳夹车为日本某公司运送300吨发电机定子。日方工程师设计了一个钳夹端盖,但兆文忠发现其设计并不合理,如不改变设计,下端螺栓将处于高应力的危险状态。 他与工厂的老工程师一起对日方设计进行了修改,并提出了一个计算模型十分简洁的新方案。最终该车通过上千公里的在线监测,印证了方案安全可靠。该方案后来也被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的工程师所认可和学习。 工厂遇到难题有求时,兆文忠一定迎难而上。“这个专家,让人佩服”,这是铁路机车车辆工厂业内对他的评价。自1997年开始,中国在线运行的铁路列车进行了总计6次全面大提速,在每一次大提速中,兆文忠都是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在第六次铁路大提速中,最忙时,他带着团队早上乘第一架航班飞到北京,晚上飞回大连,如“通勤”一般去北京“上班会诊”。 当人们问及外国人怀疑中国高铁的研发速度时,他幽默地说:“中国有‘五加二、白加黑’,我们搞高铁的人一周七天,一天也不休息。白天干,晚上加班干,外国人有这个吗?” 既出成果,又出人才,这是兆文忠所带领的大连交通大学载运工具先进技术研究团队的两块金字招牌,也让兆文忠享有了“金牌教练”的美誉。 目前,他的跨学科团队力量雄厚,绝大多数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10人,5人是博士生导师。团队连续获批为中国北车集团——大连交通大学虚拟产品开发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近五年来,共完成国家863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铁道部开发项目8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多年来,兆文忠教授培养了一批学术、学科青年带头人,许多人已经独立承担了各类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任务,成为服务辽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和中国铁路事业的新生力量。 |
"诗颂中华凤鸣盛京"第三届中国诗歌春晚盛京分会场晚会,今晚10时
元夜再迎锦绣天。元宵佳节,在棋盘山盛京灯会,在北市场皇寺庙会
12月22日,重庆南岸区峡口110千伏变电站内,技术人员展示两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