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微沈阳 门户 新闻资讯 财经新闻 查看内容

21315陈泽华解析金融与征信结合

2016-4-18 21:58| 发布者: 新闻妹| 查看: 86| 评论: 0|原作者: 新闻妹

  摘要: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迟来的经济发展让市场体制在蹒跚中成长,直到那位世纪老人在南方画了一个圈,中国开启经济腾飞之路。自由不是由于磕磕绊绊中,出现不少
  资料:
  至于,这个低谷期(金融行业低谷期)会有多长时间,我个人感觉还是取决两个因素:
  第一个是政策因素,金融跟别的行业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个是强监管领域,长什么模样,很大程度不取决你自身,而取决于别人向你长什么样子,所谓市场的内在的自发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市很容易被监管给引导和改变的,这里对错先不说,因为我从来没觉得市场就一定是对的。
  市场容易非理性,但是反过来监管也一样容易非理性或者过于理性,这个其实很大程度在国外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在中国可能博弈的空间不大,最终取决监管的理论基础和政治诉求。所以,这个低谷期很难预测,目前市场担心的是矫枉过正,监管则担心,不校正,可能压力会更大。
  ……
  那么我们来看金融的变现方式,理论上金融是很好的强变现行业,但是现实情况,很悲哀的就是强变现的用户往往非常的少,都不可能形成极大的规模,逻辑很简单,绝大部分人都不是有钱人,你看上去圈了很多用户,但是最终发现都是逐利层的屌丝,屌丝我说过,是世界上,最没有忠诚度的群体,有奶就是娘,他们风尘仆仆赶来的目的是为了能在你身上赚钱,如果你不能让他们赚钱了,第一时间就把你抛弃,你本来是想在他们身上变现的,结果他们把你变现了,你最终演变结果就是辛辛苦苦的识别风险,寻找自产,最后都是喂饱了一批压根觉得理所当然没有粘性和转化可能的屌丝群体,他们压根不可能有所谓的付费意识,然后你想从别的地方来变现,用户流量有不可能多的跟真正的互联网公司的客户数一样,压根找不到什么游戏、广告这种传统的变现方式,这种情况下,规模和用户数,本质都是成本而不是收益啊。
  于是,用户身上无法变现而又在别的地方找不到变现的时候,那么再多的流量其实就变得毫无意义。当然很多人会说,总归还有点转化率额吧,一百个筛一个也是好的,其实我不这么看。第一转化成本太高,压根没必要,还不如直接精准定位好了。第二个就是所谓移动化的世界里,碎片化的世界里,产品决定了用户,而不是用户决定产品。什么样子的产品,最终吸引什么样的客户。这点必须清晰认知到,过去PC端追求大流量客户,所以提出人性化体验的角度,是对的。但是相对个性化精准化定位的时候,我们就发现有效辨别精准客户的重要性就凸显了。不能被用户逼着去做所谓人性化的事情,否则就是你忘记了你是谁,你要做什么。
  ……
  所以,真正你要做的事情其实是找到适合你的用户群体,定好你的理念,然后设计好你的产品,然后筛选你的用户,让不适合你的用户赶紧离得远点。因为,你不可能被所有的用户喜欢,你唯一能做到就是筛选你的用户。通过设定一系列的门槛,有效筛选。
  ……
  所以,从金融角度看,我们过去的大量的理财类产品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满足用户端的需求,最终结果就是违背了金融常识,筛选了一批风险容忍度最差的群体,这个群体无法承受风险,且很难有转化价值,最终使得这个行业没有办法有回旋余地,这个应该是目前互联网金融公司最大的问题。从我个人感觉角度来看,金融还是要去做有钱人的朋友,做时间的朋友,不是嫌贫爱富,而是现实发现,越是没钱的群体,越缺乏可变现的可能,使得付费习惯以及收益要求非常苛刻难以被满足,所以如何筛选有价值的客户,其实是未来互联网金融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
  我们在专业领域讨论问题,一般只能跟专业人士谈,那真是因为需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才能同一层面讨论问题,过去几年互联网金融很热闹,是因为互联网拉低了整个社会的专业门槛,让很多人都能通过互联网来讨论各自对金融的理解,这个是对还是错,很难说,但是我想说的从专业严谨学术讨论来看,一定不是好事情,因为杂音多了,让人不知道到底听谁的。但是从社会发展来看,允许更多的人讨论问题,本身也是合理诉求。但是结果就是,我们听到一大帮非金融人士讨论互联网金融的时候,恰恰多的是对互联网的理解,而非对金融的理解,对的是一种对金融业固有规律的漠视,导致的结果就是金融的核心一再的被丢到一边。这个核心是什么呢,是对风险的经营和把握。这个核心被掉到一边之后,过于片面的强调了效率的提升,强调了规模的提升,却忽视了,在做大规模,提高效率的背后,一旦离开了风险,所酿成的风险,会使得本身小的风险,演变成大面积的外延,最终的结果是成本更高而效率更低。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