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卫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都是很酷的技术对不对?但比起社交网站“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对未来交流方式的设想,这些手段似乎都“弱爆了”。 扎克伯格本周与网友在线问答时说,未来人们交流可能无需上述通信媒介,而是直接“脑对脑感应”。 “我相信,有一天我们能够借助技术,把丰富的想法直接传递给彼此,”扎克伯格在一名网友问及“脸书”前景展望时说,“你或许能够做到自己想到什么,你的朋友就立即感同身受。” 不借助媒介而靠“感应”直接交流想法,扎克伯格这“脑洞”开得是不是有点大?实际上,已经有研究人员以实验证明,脑对脑交流“有可能”实现。其中的原理,可以从交流的两个方向——想法的“读取”和“传递”来理解。 【“读心”】 先来看看大脑的工作原理:简而言之,人体神经系统由神经元构成,神经元借助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相互传递信号。神经元接受信号时,脑电波产生峰值。大脑每下一个指令,如读一篇文章、记一件事等,神经元需要传递数以百万计信号,脑电波因此不断活动。 借助现有脑电图、核磁共振等技术,科学家已经能够测量和绘制脑电波的活动。如果获得足够多脑电波图,科学家或许就能读出大脑的想法了。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一项实验中,认知科学家已经成功依据实验对象的脑电波活动,还原他们观看的视频片段。 理论物理学家美智雄角荣(音译)观看这些科学家还原的视频片段后说,这些片段尽管细节不清,但“能够清楚辨认出主体”。 [1] [2] 下一页 |
"诗颂中华凤鸣盛京"第三届中国诗歌春晚盛京分会场晚会,今晚10时
元夜再迎锦绣天。元宵佳节,在棋盘山盛京灯会,在北市场皇寺庙会
12月22日,重庆南岸区峡口110千伏变电站内,技术人员展示两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