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微沈阳 门户 新闻资讯 国内新闻 查看内容

梧桐窝子民族情

2017-4-30 22:51| 发布者: 新闻妹| 查看: 42| 评论: 0|原作者: 新闻妹

  在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梧桐窝子村有这样一家人,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却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了18年,他们就是汉族小伙儿刘洪涛与哈萨克族老人卡克姆.卡玛克。在这18年里,汉族小伙儿与这位哈萨克族老人一家日夜相处犹如亲人。
  又是春日里一个阳光甚好的天气,在梧桐窝子村刘洪涛家里,桌子上摆满了哈萨克族风味美食,刘洪涛的女儿和卡克姆.卡玛克的孙女在一旁画着画,不时互相学习汉语和哈语,大人们在一旁晒着太阳聊着往事,思绪也回到了相识之初的1999年。
  1999年,17岁的刘洪涛只身来到梧桐窝子村种棉花,初来乍到,村子里大部分的农牧民又说的都是哈语,这一下让刘洪涛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正当他被语言所困时,遇到了热心的卡克姆.卡玛克,这个能说流利汉语的哈萨克族老人。“他汉语好,我们俩好沟通,给大家讲啥事情他就给我当翻译。很快我们俩成为朋友,通过他我认识了村上所有村民。”
  有了卡克姆.卡玛克这个翻译,村民们也都认识了这个会种棉花的汉族小伙儿,他们不仅开始向刘洪涛讨教种植棉花的技术,棉田需要进行机耕作业时,他们也会第一个想到让刘洪涛来帮忙,渐渐的刘红涛成了村里的大忙人,不仅要种自己的地,还要帮助村民一起种。
  当时,刘洪涛住在西庄子村,每天去梧桐窝子都要骑一小时的自行车。看着越发黑瘦的刘洪涛,卡克姆.卡玛克打心眼里心疼这个小伙子,便邀请他住在自己家里。“他给我提出说你也别来回跑,你就住到我家,这样你教我们种地、干活也方便,那时候我有拖拉机,在地里锄草的农机具也全。”
  住在卡克姆.卡玛克家后,刘洪涛把节省在路上的时间,全都用在了棉花地里,常常早上8、9点出门,晚上凌晨2点才能回家。他说:不管多晚回家,每当他看到桌子上的那碗热奶茶和热饭,心里都是暖呼呼的。“我们种地这个行业,白天出去晚上啥时候回来都不知道,因为到地里浇水各方面管理庄家没有时间性,我有时候半夜两三点回来,起来给我烧茶、做饭,当时我还没结婚,开拖拉机衣服脏的快,回来我就发现我的衣服被干妈妈洗过了。”
  一碗热茶、一桌热饭,就是这生活中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从小失去父亲的刘洪涛,从卡克姆老人身上感受到了父爱和家的温暖。2012年,在刘洪涛与卡克姆老人一家共同生活的第13年,刘洪涛认了卡克姆.卡玛克和妻子再福娜为干爸爸、干妈妈。
  2013年刘洪涛结婚了,办了一场中式婚礼,同样也在干爸爸、干妈妈家举办了一场哈萨克族的婚礼。刘洪涛结婚后,老人卡克姆还是不舍得汉族儿子搬出去住。“我离不开干儿子、干儿子也离不开我们,我们不光是民族团结一家亲,就是真正的一家人。”
  刘洪涛婚后依旧与卡克姆一家住在一起,妻子高洁不仅与哈族父母相处的很好,慢慢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性都渐渐的融入这个哈萨克族家庭。“我以前不喜欢吃马肉、奶茶也不喝,到这来以后自己也喜欢吃肉,熬奶茶也会了,礼仪也会了,他们简单的话我也能听懂。”
  随后几年里,卡克姆.卡玛克老人的子女相继结婚,刘洪涛也有了自己的小宝宝,这个民汉大家庭的成员越来越多,房子已经容纳不下9口人居住,为给家人换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刘洪涛拿出了多年攒下的积蓄,在院子里盖了一排新房,给哈萨克兄弟姐妹改善住房。
  2015年,房子盖好了,一家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就在开启了新生活的时候,这个大家庭又迎来了一个新生命。一个深秋的夜晚,刘洪涛的妹妹乌丽凡.卡克姆第二个宝宝突然快要临产了,还是哥哥及时将她送去医院顺利生下了宝宝。“生老二的时候特别难,当时我老公不在身边,只有汉族哥哥在。我特别害怕,汉族哥哥就一直在门口陪我说话。我慢慢放松下来,顺利生了小女儿。现在小家伙也认了汉族各个做干爸。”
  十八年里,就是这些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儿,让刘洪涛与卡克姆一家成为最亲的亲人,成为难以割舍的父子,刘洪涛也成为卡克姆老人心中坚实的依靠。“我们家里所有大大小小的事,必须要叫他们商量,家里面来了客人招待一下,也必须把他们叫过来,跟我们一块,来的客人就说这是我的大儿子。”
  现如今,刘洪涛已经成为这个民汉大家庭的一家之主,他现在不仅希望能带着家人一起致富,更希望这份同一屋檐下的民族亲情能在孩子身上延续下去。“我现在就想学养殖,以后拉着姊妹搞个养殖合作社,带领他们一起发家致富。同时,他们孩子和我们孩子从小生活在一起,关系更加融洽,我觉得他们以后会像我们一样互相帮助,永远分不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